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的历史贡献
哲学史:
- 唯物史观(创立)
- 辨证唯物主义(形成)
理论上:
- 唯物史观(创立)
- 剩余价值理论(创立)
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
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 机械($\le$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 辨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 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
- 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 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 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时空
-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绝对性:绝对存在
- 相对性:速度突破极限,时空会发生变化
- 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 无限性:所有事物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对立统一)
物质与意识的区别:
-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与意识相互联系:
-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
联系:
- 都是可知论
区别: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反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联系:
- 都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区别: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物,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没有实践的观点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本质与现象
【F】真像是正确的现象,
【T】错觉是错误的感觉
【T】假象往往外露于事物外部,
【F】真像($\ne 真相$)往往隐藏于事物内部
原因和结果
-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 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可能性与现实性
在现实中是否具有依据:
有 | 没有 |
---|---|
可能性 | 不可能性 |
在现实中是否具有依据是否充分:
充分 | 不充分 |
---|---|
实现的可能 | 抽象的可能 |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分析法:
- 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反向思考,逆向思维【2】
-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1】
- 中庸、和谐不走极端的思考方法和态度【1】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3】
- 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共识【1】
- 两点论和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4】
命题角度:根据题干材料判断矛盾分析法
质量互变定律
理论上的方法论:
- 夸大质变导致:激变论
- 夸大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 适度原则
-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 改革、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定律
辨证否定法观 | 形而上学否定观 |
---|---|
自我否定 | 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和消灭 |
扬弃 |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
理论上的方法论:
-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
- 只看到发展,没看到回归:直线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 前途是光明的
- 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节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正确的实践观:实践是感性的(意识能动驱使体现主观目的)、对象性(客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客观物质)。
实践的基本类型
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型对独立性。
实践决定认识(背):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不是对事物的反映,而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
唯物主义反映论
先有客观事物,才有我们的认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机械直观的过程,称之为机械反映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称之为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能动反映论”两个突出的特点(优点):
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辨证性质。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的缺陷:
-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意识)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 生产力
-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和称生产资料
-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 生产关系
- 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的内容
-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 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第一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社会意识 | 上层建筑 |
---|---|
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 |
非形态、社会心理、风俗、习惯 | 政治上层建筑 |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设形式
-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 经济及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发方法论
-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规律
价值是什么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如何衡量
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 相同时间生产商品数量 | 商品价值总量 | |
---|---|---|---|
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加 | 减少 | 增多 | 不变 |
个别劳动生产率增加 | 不变 | 增多 | 增多 |
价值尺度:只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可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 必须是实现的货币
- 可以不足值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 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节 崇高的理想信念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价值、理想、发展、利益、需要)的固定逻辑(万能模板):
个人 xx 与 社会 xx 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个人 xx 的实现是在社会 xx 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的;
社会 xx 不是单个个人 xx 的简单相加,而是无数个人 xx 的凝练升华;
社会保护个人的正当述求,但是当个人 xx 与社会 xx 法身冲突时,个人 xx 需服从社会 xx 。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要求和特点
基本特征:
-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
- 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 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勤学 |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
修德 | 蔡元培曾经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明辨 | 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
笃实 |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
核心 | 为人民服务 |
原则 | 集体主义 |
重点 | 诚实守信 |
基本要求 | 社会主义荣辱观 |
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 | 社会交往必然道路 |
助人为乐 | 社会主义人道的基本要求 |
爱护公物 | 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保护环境 | 当今现代化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
遵纪守法 | 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
公共生活:遵纪、守法
公民生活:爱国、守法
职业道德
- 爱岗敬业:这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最
基本要求
-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 - 办事公道
- 服务群众
- 奉献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制定(立法):
属性 | 【重点】 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与关键性环节 |
环节 | 1. 法律案的提出;2. 法律案的审议;3. 法律案的表决;4. 法律案的公布 |
原则 | 【重点】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
执行(执法):
属性 | 【重点】 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 |
原则 | 1. 合法性;2. 合理性;3. 信赖保护;4. 效率 |
执法主体 | 【重点】 1.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2. 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机构;3. 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托的社会组织 |
适用(司法):
司法机关 | 【重点】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
基本要求 | 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
原则 | 【重点】 1. 司法公正;2.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4. 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
遵守(守法):
属性 | 【重点】 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
含意 | 1. 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力;2. 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
守法主体 | 一切组织和个人 |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
道德 $\to$ 法律:支撑、滋养
法律 $\to$ 道德:承载、保障
第六节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 | 要求或内涵 |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国家统一是公民实现法律权利与自由的前提 |
遵守宪法与法律 | 1. 保护国家秘密;2. 爱护公共财产;3. 遵守劳动纪律;4. 遵守公共秩序;5. 尊重社会公德 |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 对外主要是指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与利益;对内主要是指公共利益 |
依法服兵役 | 我们实行义务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
依法纳税 | 纳税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要性
- 理论需要
- 实践需要
可能性
- 理论需要
- 实践需要
- 相融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思想
1938年,毛泽东思想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注意没有“革命”)
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那个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时期 | 形成过程 | 毛泽东代表著作 |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 | 提出思想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土地革命时期(早期) | 初步形成 |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
遵义会议至抗日战争时期 | 趋于成熟 |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
党的七大 | 正式确立 | 《论联合政府》 |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继续发展 |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十一届六中全会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历史决义》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 统一全党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党的拥护。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是中国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有一个主要对象
。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
时期 | 主要对象 |
---|---|
大革命时期 | 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国民党新军阀 |
抗日战争时期 | 日本帝国主义 |
解放战争时期 | 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
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中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共性:
- 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 富于组织纪律性
个性:
- 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的坚决和彻底。
- 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 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的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问 | 答 |
---|---|
条件 | 率领同盟者斗争并取得胜利; 留给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并进行政治教育 |
关键 | 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 |
基本策略 | 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
坚强支柱 | 革命武装力量 |
根本保证 | 党的建设 |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的领导中国革命。
左倾:一次革命论
右倾:二次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
-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 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
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翻地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今天社会主义时期: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形成
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毛色东思想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阐述)
《战争和战略问题》:从此把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可能性
- 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 近代中国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未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 党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
-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 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 有利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活的灵魂 | 精髓 | |
---|---|---|
毛泽东 |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实事求是 |
邓小平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一切都要从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国情,加以把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时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
和必然要求
,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其主要任务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背):
- 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 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 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 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 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挥站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矛盾);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阶段);
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心事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未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选择题):
总目标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背关键词):
巩固和完善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投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制、德治
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三个没有变”: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非公民营经济的作用(背):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支持非公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
-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 完善政策执行方式
-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 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的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政府的作用:
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举措:
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长,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人大:
- 间接行使权力
- 分层次行使权力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性: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内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广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举措:
发展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 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
- 坚持“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台湾任何政党、团体同我们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碍。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
- 秉承和实践“两岸一家亲”理念。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 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公益性文化事业 | 经营性文化产业 |
---|---|
政府主导 | 市场主导 |
基本文化要求 | 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
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 |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引领性:
全面小康
动力,突破,先导:
全面改革
重要组成:
全面法治,全面治党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重要性
-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
基本国策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 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
根本出路
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如何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 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发展
核心
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目标
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 坚持双向开放
- 坚持公平开放
- 坚持共赢开放
- 坚持包容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本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路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四个基于”
- 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
- 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 基于对于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 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
真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 建立中国共产党
-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改革开放带来“三个伟大飞跃”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方面发挥好法律的
规范
作用,以法律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
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好道德的教化
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
作用。 -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甲午中日战争:
- 瓜分达到高潮
- 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 洋务运动的失败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标志:护法运动的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五四运动
领导阶级 | 对象(任务) | 性质 | 所属范围 | |
---|---|---|---|---|
旧民主主义革命 | 资产阶级 | 反帝反封建 | 资产阶级革命 |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 | 反帝反封建 | 资产阶级革命 |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社会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 | 反资 | 无产阶级革命 |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分析题,背):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又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分析题,背):
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党所提出的领导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群众路线)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时期 | 标志性事件 | 统一战线 | |
---|---|---|---|
1925-1927 | 大革命时期 | 五卅运动 |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
1927-1937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八七会议 |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1937-1945 | 抗日战争时期(全面) | 西安事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45-1949 | 解放战争时期 |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首先,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性和软弱性
其次,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再次,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分析题,背)
第一,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第二,中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分析题)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民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选择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
的胜利,标志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国情)
第九章——第十一章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未冲破“两个凡是”紧固,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邓小平南方谈话: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第四,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五,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线索串联
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凡天下田,天下人共耕
”
2.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内容:
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缺点: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初级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3.土地革命
耕者有其田
4.减租减息
抗战根据地建设,削弱
封建土地剥削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这一政策使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争取他们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5.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的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
,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
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
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
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这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有乡村农会接收”,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解放后:
在土改中,对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的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p343
两次大论战
维新派与守旧派(洋务派)的论战
革命派与改良派(维新派)的辩论
宪法
1.《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国第一部宪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参议院颁布
内容: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评价:
《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局限性:
1. 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国民国。
2. 没有提出任何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4.《共同纲领》
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国共合作
第一次: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党内合作,共同纲领
第二次:
1937年9月22日
标志: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 广泛的名族型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 国共双方有政权的军队合作。
-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临时协商)
区别:
第一次 | 第二次 | |
---|---|---|
共同纲领 | 有 | 没有 |
政权军队合作 | 没有 | 有 |
阶级构成 | 工、农、小资、民资 | 工、农、小资、民资、大地主、大资 |
政协会议
老:
重庆
成员: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协议:
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
新:
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中共会议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
-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钱。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中共四大: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问题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内容:
-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名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评价:
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三湾改编: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古田会议: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定型了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规定红军必须担负打胜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
(起源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
遵义会议: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瓦窑堡会议:
核心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英美的走狗有可能遵照主子呵斥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
-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 规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洛川会议:
1937年8月,陕北洛川
全面抗战路线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a>
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
毛泽东思想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中共七大:
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开始: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
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
- 提出了迅速夺取中国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3种
-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指出了中国由农业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 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评价: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近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a>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
,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中共八大后
,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
P351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P359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
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法。
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实事求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
含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
独立自主:根本政治原则
要求: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P122
十二大:
198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P159
</a>
十三大:
1987年
第一次
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标志着
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P160
十四大:
1992年
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P166
十五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六大: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P171
十七大:
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P163
十八大: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十九大:
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P163
毛泽东文章
大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时期:
</a>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反对本本主义》: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矜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a>
《实践论》《矛盾论》: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共产党人〉发刊词》:
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P136
- 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 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他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 日本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 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党的高级干部
- 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全党党员
- 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全党党员
</a>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P129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P133
《论联合政府》:
1945年,党的七大
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P133
解放战争时期: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领导者,也不应该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
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中国初期:
</a>
《论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
,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原则: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
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p35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民主
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p152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要造成一个又集中又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通称“六又”政治局面)的思想。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总路线
1949以前: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反官资的革命
1949-1956:一化三改
改革开放至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道路
1949以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49-1956:合作化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要矛盾
毛泽东: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P153
邓小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各领导人回答的问题
毛泽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胡锦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特?
解题技巧
问 | 答 |
---|---|
出发点,落脚点,归宿,根本目的 | 人 |
立足点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根本保证 | 党的制度、领导 |
重要保障 | 法制 |
战略支撑 | 国防军队 |
前提 | 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