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
34.马哲: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1)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矛盾的原理,说明为什么“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或为什么“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与自然规律不同,社会规律不会自动形成和实现,其形成和实现均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因此,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为什么“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
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矛盾分析方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等。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因此必须合理选择斗争方式,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必须在斗争中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因此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_注:具体做法来自题干材料,无须死记硬背。只要能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就可以结合材料作答_ )
(3)坚持底线思维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底线就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一旦底线被突破,就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酿成难以承受的后果。因此,必须坚守底线思维,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35.毛中特:中特制度,党的领导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2)为什么要“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摄性地位”?
第一,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事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保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居于统领地位。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第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国家学说揭示的科学真理,也是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70年奋斗历程说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如何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第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毫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也是实现“中国之治”最大的政治优势。第二,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制度优势,同时,补齐制度短板,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第三,提升制度执行能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36.史纲: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如何理解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国家基本统一,人民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到来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即站起来为富起来和强起来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2)为什么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
第一,前进步伐不可阻挡,是因为我们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这个逻辑,就是人心向背的逻辑。前进征程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第二,前进步伐不可阻挡,是因为我们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始终站在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第三,前进步伐不可阻挡,还因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3)如何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使中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是我们过去取得伟大成就、未来再创辉煌的根本保证。第二,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根本所在。第三,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37.思修:家国情怀
(1)为什么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当然,也只有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2)为什么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祖国的报答。
(3)怎样向英雄模范学习,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向英雄模范学习,做新时代的爱国者,就要像英雄模范那样,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38.形势与政策:今日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1)如何理解今日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
所谓今日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就是指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不仅加强了主场外交的力度,通过自主平台(如“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价值和理念倡议,构建全球治理和区域发展中的中国理念;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特别重要的是,中国所提倡的制度体系,开始成为近些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发力点。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
(2)如何理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为此提供怎样的应对方案?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变化,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
(3)为什么说“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第一,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第二,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第三,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国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将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是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更是全球治理理念创新、新的世界性公共产品提供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在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上,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中国致力于同各国携手开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康庄大道,中国智慧、中国行动、中国作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_注:第三点后的具体展开部分,如全球治理观,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发起者、推动者、引领者,“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可根据情况尽量列举,能记多少写多少_ )
第二套
34.马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为什么“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新中国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因此,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2)根据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崇尚英雄”“争做英雄”?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既是对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肯定,也是在呼吁更多杰出人物的产生。
35.毛中特:决胜全面小康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我们才能顺利进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建成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所以,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打好这场首要战役。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是要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问题,即覆盖的人口、区域要全面和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所以,也必须坚决打好这两大攻坚战。
(2)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着眼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来的;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来的;是着眼于实现党的使命提出来的;是着眼于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出来的。
(3)如何理解“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
我国经济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经济发展会遇到一些困难,很容易出现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同时,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说,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必须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这一道重要关口,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36.史纲:五四运动
(1)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
“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和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也进入理性认识阶段,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第二,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参加运动的,有青年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而中国工人阶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五四时期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走上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阶段。第三,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由于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辛亥革命所没有的新的历史特点,加上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2)如何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通过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3)为什么说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动力。第一,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第二,五四运动激发了全民族的伟大觉醒。第三,五四运动展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
37.思修:平凡出自伟大、奉献精神、奋斗
(1)结合张富清等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说明如何理解“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或如何理解“平凡孕育着伟大”?)
张富清等英雄模范们,虽然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都展现了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张富清等英雄模范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传播了正能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平凡的人获得了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
(2)如何“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奉献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就是要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就是要向英雄模范学习,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像他们那样坚守、像他们那样奋斗,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
(3)如何理解“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第一,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第二,幸福源自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第三,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是青年人应有的状态。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顽强拼搏,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为祖国和民族作出贡献,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8.形势与政策:经济全球化
(1)结合“世界是深的”,说明为什么要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不可阻拦。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格局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时代大势。距离近了,交往多了,难免会有磕磕碰碰。面对矛盾和摩擦,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得人心,协商合作才是正道。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应该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
(2)如何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大、阻力搞小?
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大、阻力搞小,就应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就应秉持更加开放的心态,采取更加开放的举措,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
(3)剖析将中美关系说成是“文明冲突”的谬论,并说明中国怎样为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存作出了榜样?
将中美经贸摩擦甚至将中美关系,说成是“文明冲突”,这是美国极少数政客为违背全球化发展大趋势,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制造的借口,也暴露了这些人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文明优越感。历史终将证明,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大势不会被少数美国极右政客逆转,美国损人不利己的行径必将以自食其果而告终。而对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充满无知、偏见和仇恨,试图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不仅不可能成功,还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中国认为,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发展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第三套
34.马哲:实践
(1)袁隆平所说的八字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分别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
“知识”是指理性认识或理论。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的结果。理论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汗水”体现了实践在科学研究和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灵感”是指认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认识能力中具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机遇”是指偶然。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2)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为什么“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font>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font>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对我们在实践中发挥能动性有什么启示?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处理好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5.毛中特:经济发展
(1)为什么“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
第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第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第三,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要提高竞争力,归根到底要靠实体经济。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2)如何理解增强发展动力“核心在创新”?
第一,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第二,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要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也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之,把创新作为增强发展动力的核心,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3)为什么要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第三,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不断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需要。
36.史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为什么要一再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再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就是为了不忘初心、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是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忘记这个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
(2)为什么说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
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应该看到,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3)如何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
我们党执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演变的教训,都揭示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所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始终秉持强烈的“赶考”意识,坚持“答卷人”的定位,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担当,把自我监督的有效制度确立起来,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同时领导全党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
37.思修:人生追求
(1)结合黄文秀的事迹,说明为什么“只有把小我融人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黄文秀把小我融入大我,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体现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第一,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有自觉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才能够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创造不朽的业绩。第二,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2)如何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红色精神中蕴含的革命道德,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武器,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第二,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力量,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第三,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力量,始终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第四,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力量,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力量;第五,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力量,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践行个人品德。
(3)为什么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青年把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8.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
(1)为什么说“一带一路”不是“债务陷阱”,而是惠民的“馅饼”;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
“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政策沟通等“五通”为重点,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已经给相关国家创造了发展机遇,让更多民众共享美好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惠民的“馅饼”,而不是“债务陷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是出自地缘政治的考虑,而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契合了各国求发展、谋合作的共同愿望。它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只要各国愿意参与,中国都欢迎。“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总之,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2)如何推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一带一路”建设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6年来,“一带一路”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步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阶段,从愿景变为现实,推动了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已经成为一条造福共建国家的开放与繁荣之路。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第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第三,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3)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建设统一的行为体,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就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套
34.马哲:唯物辩证法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最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模式。
(2)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只有拥抱新生事物,和新生事物一起成长,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必须拥抱新生事物,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生事物?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的成长也是这样,它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总是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不管经过怎样的困难和曲折,终究要战胜旧事物。
35.毛中特:对外开放
(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为什么只会越开越大?(或为什么说不断推出扩大开放的新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
第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第二,开放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第四,扩大开放是中国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把握机遇、赢得明天。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2)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角度,说明国门越开越大的中国为什么能在实现“发展奇迹”的同时还实现了“稳定奇迹”?
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没有发展,稳定就没有基础;没有稳定,发展就失去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中国是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必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
36.史纲:人民政协
(1)结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新中国诞生作了全面准备。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3个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政体,这说明在1921年以来中国存在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分别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这是因为,第一,总体上说,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第三,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2)如何理解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
人民政协制度是与多党合作制度密切联系的。中国各民主党派从成立的时候起,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这一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产生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植根于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创造。
(3)结合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说明“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全过程的民主是相对于形式主义民主而言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全过程的民主体现的就是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这正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37.思修:德治与法治
(1)从公共生活的角度说明实行垃圾分类“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与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且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实行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要求,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
(2)如何才能让“随手扔”变“随手分”?
让“随手扔”变“随手分”,既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法律规范发挥作用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道德规范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过去,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扔垃圾时,很少严格按照要求将不同垃圾分类投放;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措施,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道“选答题”,可做可不做,分类放置的垃圾桶常常成为摆设。要真正推行垃圾分类,就需要刚柔并济,通过立法加大对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惩治力度,让“选答题”变为“必答题”;同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让群众认识到为什么分类、怎样分类,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_注:后半段答案属于结合材料作签的内容,无须死记硬背,考试时结合材料从“刚柔并济”角度作签即可_ )
(3)结合法律权威与法治思维的关系,说明为什么“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治思维的首要内容是法律至上,即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尊重法律权威,不仅要求尊重法律,更要求崇尚法治,只有思想上尊法崇法,才能在实践中守法护法。全体社会成员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对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第一,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第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第三,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第四,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是对个人幸福的最大尊重和保护。
38.形势与政策:网络安全
(1)结合材料说明社会信息化的影响。
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形成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文化,开启崭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着新的经济生活形态、社会管理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
(2)为什么要“共同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国际互联网治理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互联网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这些集中反映了网络空间治理存在的问题。面对上述风险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发展责任、共迎风险挑战的行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发展演变的逻辑必然。
(3)说明在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贡献和中国角色。
中国主张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的“四项原则”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主张各国应该深化务实合作,以共进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活力,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面向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努力做网络空间发展的贡献者、网络空间开放的推动者、网络空间安全的捍卫者、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建设者,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进程,更好造福世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