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P11】
人与自然的两个前提,两个基础和两个方面
(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两个前提和两个基础)
(3)自然规律的存在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4)人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两个方面:自然会对人怎么样;人又可以对自然怎么样。)
拓展(凑字数):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所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P14】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原理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使用场景:
当分析题的题干提到看问题一分为二、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共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故事:就像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等情况。
这种分析题一般都用这个原理进行作答。
必背得分句 :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原理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使用场景:
当分析题材料中的主人公逆向思考、反向思维的时候。
eg:当所有的人都那样想,只有他一个人反过来做,反而把问题给解决了的情况。这种分析题往往用这个原理进行回答。
必背得分句 :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原理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使用场景:
当分析题材料中的主人公有以下三种情况的话,一般使用该原理作答;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阶段做了不同的分析;
- 举一反三、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普遍,中国就是特殊,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也是普遍和特殊的原理)。
必背得分句 :
矛盾的普遍性简单来说可以表述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体,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原理四: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使用场景:
当题干材料的主人公有这样一些情况:他有两件事情要做,他做的既面面俱到,又突出重点,也就是主次都抓且更加突出主要。
这种情况就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凡是遇到这类情况,一般用这个原理进行作答。
必背得分句 :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P17-20】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原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P3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影响因素)
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使用场景:
感性认识指的是我们从实践中一手得来的、由感官获知的一些比较肤浅的认知;理性认识则指的是我们需要思考、归纳、提炼、抽象、总结才能获得的、比较深的认知。
在考场上做题的时候,如果题干材料中的主人公发生了以下两种情况,就要用这个原理解答:
第一种情况:他只懂得读书思考,坐在家里琢磨,而不懂得出去调查研究和体验。遇到了这类故事就要用这个原理去批判他,因为他过分强调了理性认识,而忽略了感性认识。
第二种情况:他一天到晚只知道出去玩,到处去体验,却不懂得去思考总结,多读书和理解。遇到了这类故事也要用这个原理去批判他,因为他过多的强调了感性认识,而忽略了理性认识。
概念:
感性认识的概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互区别:
第一,对象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第二,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而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第三,特点不同。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而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相互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其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最后,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段话适合谈一谈启发)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P33】
认识的规律(认识的两大规律)
使用场景:
认识的发展有两个规律:反复性和无限性。如果我们在做分析题的时候读到题干中有这类的故事,就要用这个原理去进行作答:
eg:当科学家发现原子的时候,他们说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后来分开了;后来他们又说原子核是不可再分的,后来分开了;再后来他们又说夸克是不可再分的,后来又被分开了…
他们不断的认知,不断的刷新,不断的推翻又不断的提高,达到新的认知。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P35】
真理与谬误
使用场景:
真理指的是正确的东西,而谬误指的是错误的东西。
真理跟谬误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超出自己的范围可能会变错,而谬误回归自己的范围可能会变对。
(1)真理与谬误的概念。
真理的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的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由于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取决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与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P38】
毛概
实行改革开放的要求
一是在开放的范围上,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二是在学习的内容上,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三是在开放的原则上,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P116】
十四个坚持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 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P127】
奋力实现中国梦(怎么做)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P13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的必要性:
发展动力解决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创新的要求: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的做法:
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2.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3.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4.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5.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
【P133】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的要求:
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的内涵:
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的、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须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P134】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
第一,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二,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三,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第四,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第五,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第六,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第七,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以上几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举措(如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世界创新国家前列的目标。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制度保障。
【P136】
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提高质量发展?)
以下四点回答了:“为什么要提出高质量发展”: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未来怎么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下五点是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第一,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工作主线、基本路径、制度保障和具体着力点,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当前,我们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
第三,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四,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五,正确把握维护公平与讲求效率的关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有机统一起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书上没有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啊弄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在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P137】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这个点在考试当中还有一种出题的方法:如何处理好、结合好“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之间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如何做才能处理两者关系?
举措(分两段写,一面对市场,一面对政府)
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P138-13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什么叫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性(为什么实行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内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意义 (协商民主有什么好处?)
一.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二.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五.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举措(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发展发扬协商民主呢?)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P140】
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第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第二,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未来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我们应该:
(1)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2)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3)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5)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6)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时政:一带一路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为了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未来会采取的重大举措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更广领域地扩大外资的市场准入。
第二,要更大力度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第三,要更大规模地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
第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第五,要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
【P154-155】
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
意思一:中华文化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意思二:只有走出去了,才会有感召力,才会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华文化走出去,从跨入国际舞台、呈现亮点,到形成规模、有所影响,充分展现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视角。
走出去的中华文化,能够让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一个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的现代中国,让中国在世界面前变得不再遥远和神秘。
现在,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打造品牌、讲求效益、进行长远规划的“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只有不断的树立中国文化自信,才能彰显文化强国的感召力,才能不断的融入世界。
意思三:只有走出去了,才能为中国在世界上做的很多事情提供保护和支撑。
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的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为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为什么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大的短板是脱贫攻坚”?(为什么脱贫这么重要呢?)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总的来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国有6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一些地方农房没有进行危房鉴定,或者鉴定不准。
在饮水安全方面,很多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
如果到2020年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脱贫攻坚成色。如果贫困人口没有脱贫,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我们就无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如何实现高质量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总体上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还有一些短板,最大的短板是脱贫攻坚。
现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
具体措施 如下:
第一,强化责任落实。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第二,攻克坚中之坚。
第三,认真整改问题。
第四,提高脱贫质量。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
第五,稳定脱贫攻坚政策。
第六,切实改进作风。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夺取全面胜利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
我们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代史
五四运动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
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第一,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第二,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第三,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
所以说,五四运动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P229-23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一个意思:首先应该阐述一下,初心是什么?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二个意思:有了初心后,我们取得了什么成果?(把已经取得了的成果罗列一遍。)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摸索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并不断的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尽了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第三个意思:最后再谈谈未来应该怎么做。(共产党人只要秉持着初心,未来一定会做得更好,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巨变的根本保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在未来的征途中,只有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推进自我革命,我们党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才能成为复兴征程上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做的三件大事
第一,高度概括了我们在1949年以前做的事情。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第二,高度概括了我们在1949到1976年(或者说到1978年)间做的事情。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第三,高度概括了我们从1978年到至今做的事情。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思修法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
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伟大的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怎么发扬五四精神
第一,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第二,要热爱伟大祖国。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第三,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
第四,要勇于砥砺奋斗。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的,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第五,要练就过硬本领。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
第六,要锤炼品德修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如何在新时代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更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
只有把国家安全、荣誉、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第一,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促进民族团结。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树立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
第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道德和法律有什么作用?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法律作用的发挥: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道德作用的发挥:德治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道德和法律有什么关系?
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
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去。
三是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时政
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让文化“走出去”。
怎么让文化“走出去”?
我们要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因此,我们要努力让文化“走得好”。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态度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一,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第二,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 《徐涛2020考研政治冲刺背诵笔记》
- 徐涛考研背诵大作战